石油化工行业解读《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通知,通知的战略任务和重点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这一政策的发布,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着行业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行业绿色环境的进步,推动行业人才方面的进步……,究竟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石油化工行业未来将会有哪些动作?
石油化工行业解读《中国制造2025》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还前瞻部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
通知还说到了绿色制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
绿色制造:面推行绿色制造;全面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在《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散布其间,成为贯穿全文的主色调;
据化工网了解到,过去我国钛白粉生产工艺以硫酸法为主,硫酸法又因三废处理成本高,发展受到阻碍。氯化法钛白粉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得到许多厂家的亲睐,国内生产氯化法钛白粉比较成熟的企业有锦州钛业、云南新立、漯河兴茂钛业、佰利联,据兴茂钛业销售副总李书博了解,兴茂钛业2015年将要建设的10万吨的氯化法钛白粉项目。除了氯化法技术,还有诸多化工环保技术的推出,响应《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号召,化工行业无时无刻都在环保道路中行动。
中国品牌:《中国制造2025》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29个内地品牌上榜。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贴牌大国迈向品牌大国,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成为国际市场上耀眼的“中国名片”;
中国质量:《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在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看来,中国在一些关键材料、零部件和核心系统上,质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长期依赖于进口。改变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
从“制造”到“创造”
历史上中国曾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大约在1850年,中国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虽然是制造业的大国了,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但是“大而不强”。
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以化工行业为例,十三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历史上的新起点,石油化工行业将踏上从石化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征程。化工园区作为石化行业发展的载体,承担着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石油化工行业作为高污染行业,随着国内安全环保标准大幅提升,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好安全环保工作,是当前广大化工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此,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化工企业将不断向化工园区集中。化工园区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规模巨大的化工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物质保障和产业支撑,难点在于化工行业安全环保问题相对突出,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城市和工业的共融。而信息化正是有效解决这一难点的技术手段。
“推进两化融合,是园区规范建设过程中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来打造化工园区的生产安全、环保优化,对化工园区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化工园区应提升理念,探索化工智慧园区的建设。”潘爱华说。
技术型人才是方向
技术型人才的紧缺导致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从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社会的目光都集中在贸易、金融等流通领域,而逐渐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型,直接影响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工程技术人才的断层。
截至2015年2月末,化工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66.5%。从区域上看,一线地区中,广东地区的人才需求量与去年同比涨幅最大,上涨76%。而北京和上海地区与去年同比分别上涨43.5%和46.2%。二线主要地区中,江苏同比涨幅最大,增长74.9%。浙江地区紧随其后,与去年同比增长七成。从职位上看,炼化工程师和环保工程师受到了企业更多的关注,渐渐走热市场。
缺乏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即使有再好的理论体系支撑也难以将设计想法转化为现实。有鉴于此,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必须要将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中长期战略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