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站首页
通知公告
分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阅读书单 | 走进中国历史,研习国学经典
作者: 发布日期:2024-09-09点击数: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宋·翁森

《国粹与国学》

作者:[中] 许地山

“国粹”这个名词原是不见于经传的。它是在戊戌政变后,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嚷到声嘶力竭的时候所呼出来的一个怪口号。又因为国粹学报的刊行,这名词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编辞源的先生们在“国粹”条下写着:“一国物质上,精神上,所有之特质。此由国民之特性及土地之情形,历史等,所养成者。”这解释未免太笼统,太不明了。

国民的特性,地理的情形,历史的过程,乃至所谓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特质,也许是产生国粹的条件,未必就是国粹。

陆衣言先生在中华国语大辞典里解释说,“本国特有的优越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就是国粹。这个比较好一点,不过还是不大明白。在重新解释国粹是什么之前,我们应当先问条件。

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事物不必是国粹。特有的事物无论是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的,或地理上的,只能显示那民族的特点,可是这特点,说不定连自己也不欢喜它。假如世间还有一个有尾巴的民族,从生理上的特质,使他们的尾巴显出手或脚的功用,因而造成那民族的精神与文化。

以后他们有了进化学的知识,知道自己身上的尾巴是连类人猿都没有了的,在知识与运动上也没有用尾巴的必要,他们必会厌恶自己的尾巴,因而试要改变从尾巴产出来的文化。

用缺乏碘质的盐,使人现出粗颈的形态,是地理上及病理上的原因。由此颈腺肿的毛病,说话的声音,衣服的样式,甚至思想,都会受影响的。可是我们不能说这特别的事物是一种“粹”,认真说来,却是一种“病”。

假如有个民族,个个身上都长了无毒无害的瘿瘤,忽然有个装饰瘿瘤的风气,渐次成为习俗,育为特殊文化,我们也不能用“国粹”的美名来加在这“爱瘿民族”的行为上。

推荐理由

《国粹与国学》一文是作者最后一篇完成的遗著。文中严厉地批评了当时中国一批以保存“国粹”为口号,而不知“国粹”为何物的文人学者。他提出“国粹”便是一个民族在物质上,精神上与思想上对于人类,最少是本民族,有过重要的贡献,而这种贡献是继续有功用,继续在发展的东西。

《禅宗兴起: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中] 易中天

自从隋炀帝打通南北大运河,穆罕默德在麦加得到天启,世界就进入了洗牌的时代。洗牌风起云涌地延续了好几个世纪,从阿拉伯人建立世界大帝国,日耳曼蛮族成为欧洲新主人,直到成吉思汗的蒙古旋风横扫欧亚大陆,奥斯曼土耳其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宰,拜占庭作为千年帝国落下帷幕。而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则成为三大世界宗教。这就是文明的走向。

在这浪潮激荡的岁月,中华文明一方面与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并将佛教中国化为禅宗,另一方面则按照自身的趋势走向高处。

玄奘法师取回的真经其实包含着中华文明稀缺的资源,作为印度哲学“五明”之一的因明。明就是知识、智慧、学问,比如声明就是音韵学和语言学。因则是推理依据,所以因明就是逻辑学和认识论。

可惜最后被欣然接受的却主要是声明。它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由此产生了格律诗。因明却很少有人知道,因为禅宗的主张是顿悟成佛,那又何必要什么逻辑推理?

于是连同因明背后的科学精神也被拒之门外。事实上遍检禅宗的公案和机锋,你会发现那更多的是抖机灵,而非爱智慧。要知道,智慧和爱智慧可是两回事。没有希腊人那样对智慧的爱,最后就只会剩下文字游戏和耍嘴皮子。

禅宗最大的正面意义,是丰富了中华智慧的宝库。他们强调的顿悟成佛,以及留下的机锋公案,都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即不要执着,不要拘泥。这就在老子的反向思维和庄子诗性思维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其次,禅宗让我们明白了智慧与知识的区别,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最后,我们民族从此建立了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模式: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推荐理由

跟随作者易中天,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涡阳千年:老子文化的基因密码》

作者:[中] 王大杰/王耕耘

涡阳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自北魏太武帝赐名至今,已整整1569岁。

涡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5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涡阳还是一块风水宝地,龙的故乡。2590年前,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天静宫街道郑店村。

唐太宗李世民拜老子为始祖;唐乾封元年,李治亲临老子庙祭拜,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天宝二年,李隆基钦封老子庙为中太清宫,尊为“祖庙”。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亲临中太清宫拜谒,下令大加敕建,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规模宏大,建筑辉煌,蔚为壮观。元世祖后,再次重建,并更名为天静宫。

涡阳自进入历史舞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穿越千古云烟,品尽风雨沧桑,历经时间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老子文化基因元素,融进人们生活的潜意识,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质。

2010年3月,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做客涡阳时,表达了与涡阳人民共同分享老子文化大餐的强烈愿望:“我们这儿,有老子故里,还有天静宫,涡阳人民对老子文化有很大的热情,研习、弘扬老子文化精神遗产、老子的智慧以及他独树一帜的对事物的看法,永远会给我们以参考、启发和享受。”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道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一个民族要强盛,除了形成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外,还应当构建能够维系民族团结并鼓舞全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厦,没有这样的精神大厦,即使有再好的物质条件,也难以形成独立、自主、自信和充满亲和力及向心力的强大力量。

推荐理由

《涡阳千年:老子文化的基因密码》渴求这样的心灵画面:在清冷的历史天空,我和你,穿行于狭长绵延的时空隧道,往返于历史和现实之间,脚步叩在满是雨痕的旧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回响,身边闪过的是千百年前的老宅、老墙、老树和满是年轮印记的立柱,思绪萦绕于天地、古今之间,为你疲惫的灵魂找到皈依之所。

《孔子》

作者:[中] 杨雪舞

在鲁国都城曲阜的东南,孔丘显赫远祖的墓地中有三间年代久远、土木结构的房子。这房子的前面,绿草铺地、野花点缀,平淡旷达里露出慈惠之心;这房子的后面,苍松翠柏、青竹古藤,肃穆悠远中透着浩然之气。

人生过于短暂,尤其是对于女人。美丽的颜征在还来不及打完一个惬意的哈欠,就已经成了老妇人。三岁随她搬到这里来的孔丘,已经17岁,在颜征在尽心地培育下,已经成了有道德、有学问的孔夫子。转眼间孔夫子长大成人,该娶亲了!

母爱如天。十七年来,颜征在活着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践行自己在丈夫面前许下的诺言:将孔丘培养成人、光大门庭,娶妻生子、传宗接代!

如今,孔丘已经成人。本着成家立业的先祖规矩,颜征在要给儿子成家了。作为原本殷商后裔的孔氏家族尽管在异国他乡已下降为一介贫民,在婚姻上的讲究还是得遵循先祖的规矩。孔子娶亲,必需是族内的姑娘。这对于已下降为一介贫民的孔家媳妇颜征在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好在孔夫子特有福气,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了鲁国大夫厘子的帮助。颜征在是一个非常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为了儿子的婚姻大事她牢牢地抓住厘子不放,经过一番艰辛地努力,总算办妥了“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五礼。现如今,就只差最后的“亲迎”这一礼了。由大夫厘子介绍给孔子的姑娘,是宋国负责掌握祭祀、祭祖亓官的女儿,人称其为亓官氏。

那日,亓官氏的父亲亓官来鲁国办事,碰巧遇上了鲁国大夫厘子,不知怎么双方竟谈到了各自的儿女。厘子对孔子的印象一直非常之好,这时听亓官提到自己的女儿,便立即与他说到孔子,言语之中既有遗憾更有敬佩。亓官听后,对孔子有了喜爱之心。厘子与亓官进一步深谈,都有了将两个青年男女掇合的意思。所谓干里姻缘一线牵,素不相识的孔子和亓官氏,转眼就要成亲。这时的孔子,虽说还不曾与亓官氏谋面,却已从母亲点滴的透露中有了一个朦胧的印象,坚信这亓官氏定会是一位美丽、温柔、又通情达理的姑娘。

早在昨日,母亲与孔子已经商量好,就在今日黄昏孔子必需前往宋国,去迎请自己的新娘。母子俩之所以要等到黄昏出发前去迎亲,这是“礼”的规定。所谓“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啇为昏。” 这里说的“三啇”指的是“三刻”。当时以漏刻计时,称之为啇。漏下三啇为昏。为此,出门迎亲,需在黄昏。美丽的亓官氏虽在几百里外,颜征在母子从不欺人,因此商量决定孔子在黄昏时出发、上路,前往宋国迎亲。

推荐理由

孔子是个平凡的人,也是个圣人。说他是平凡的人因为他有与我们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在人生理想的坚持上、追求学问的努力上、对待挫折的乐观上、反省自我的无情上,做得都比我们多一点、好一点,也就因为这一点点,他成了圣人。见贤思齐,当我们通过此书了解了他,或许能够争取在某些方面也多那么一点点,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自己更快活一些的人。

《先秦诸子》

作者:[中] 易中天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义,主要是孟子的范畴。但孔子也说“义”,说得还不少,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孔子一般不把“仁”和“义”并列,搁在一起说是智。孟子则不说仁智,而说仁义,比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这是孟子对儒家思想体系的重大调整。从此以后,中国人就都不讲仁与智,改说仁与义了,比如不能“不仁不义”,比如“你不仁,休怪我不义”等等。这正是孟子的深远影响。

孟子为什么要仁义并举?因为单说仁,有问题。比如孔子说,只有那些“仁人”,才能够真正做到爱憎分明,喜欢该喜欢的,憎恶该憎恶的,叫做“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当然有道理。问题在于,仁是爱呀!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怎么去憎恶别人呢?说起来总归别扭。还有,仁,是“不忍之心”。对别人不忍,对自己当然也不忍。但是,有些事情又不能不狠下心来去做,这就需要在道德上有个说法。何况到了孟子的时代,那些“有国者”早就没什么爱心了。整个天下,是生灵涂炭,残暴不仁,孟子也就不能不“以义补仁”。这倒也符合老子的推理,“失仁而后义”嘛!

那么,什么是“义”?随便举个例子就能明白。比如有个老汉,只有一个儿子,该不该仁,该不该爱?恐怕大家都会说:该!可是如果这儿子当了汉奸,带着鬼子兵来烧杀掠抢,残害乡亲,又该怎么办?恐怕大家又都会说:大义灭亲嘛!这就全明白了:义与仁,刚好是相反的。仁,是“亲亲”;义,则可以“灭亲”。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那家伙罪有应得。所以,义有两层意思,一是“该”,二是“灭”。合起来,就是“该灭”。

推荐理由

《先秦诸子》这本书是先秦时代的历史总结和思想浓缩。以儒墨道法为大主线,详尽阐释诸子百家,关于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这场跨越三百多年的大辩论,对后世影响巨大。

一审:陈雅菲

二审:彭艳

三审:余璐姣

上一条:阅读书单 |【教师节】言传身教春风播,三尺讲坛教绩扬
下一条:世界知识产权日丨关于知识产权,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