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您的耐心教导
我记得您的谆谆教诲
您是我人生的指明灯
为我指明前行的方向
祝您教师节快乐!
教师节,是专门为教师设立的节日,旨在向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汉晋时期,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的孔子诞辰,皇帝均会举行祭孔仪式。此后,历朝历代,祭孔规格不断上升,孔子诞辰成为事实上的教师节,祭孔大典成为事实上的教师节庆典。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随后的1985年9月10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孔子
孔子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他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及“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至今为人所称颂和沿用。
墨子
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主张以“兼士”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墨子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认为应当积极主动地去说教。强调“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
严复
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他在《原强》中提出,开民智,以西学代替科举。他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通过教育来实现民主变法,以及“教育救国论”,强调教育的巨大作用。
蔡元培
蔡元培主张教育体制改革,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蔡元培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一生投身于教育与革命,曾组织华法教育会,帮助更多的华人出国留学。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列宁
列宁在他自己的时代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他们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理论。
名笔下的教师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儿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他最不喜欢刻板的生活,常要做些很憨的动作和说许多趣话惹得大家捧腹大笑,如果不了解他的学问,谁也看不出他是教授。他对自己从来不讲究,但却极认真地办理别人托他的事。我几次在学校碰见一些请教学问的和办什么私事的人,在一旁的人就说:“你去找蒙老师!”蒙老师在中文系是最忙的人。
毕业之后,我练习创作,他已经是知名的文艺批评家。作协陕西分会在太白开会,会上大家对我的创作说了许多鼓励的话。那一个晚上,他却叫我一块儿去散步,严肃地指出我创作中的许多不足,要我冷静头脑,扎实创作。我们在一条窄窄的街道上走过去又走过来,一直到深夜。那一夜他的胃不好,不停地打嗝儿。
他喜欢喝酒,甚至有些贪,为了他的身体,师母曾严厉限制过他,我们在一起,也劝他少喝。一次他到我家,我拿了酒敬他,炒几盘小菜,因为他喜欢吃辣,我的小女儿也喜欢吃辣,两个人很快吃完了那盘辣豆腐,他说:“这孩子有个性,和我这个客人抢吃哩!”因为高兴,他喝得多了点,我和他到学校,偏巧遇到师母,问他是不是喝酒了?他当时很尴尬。师母说:“你老师有胃病,以后不要让他喝酒。”从此和他在一起很少再敬他酒,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几个朋友在酒桌上还提到他,说今后一定要多劝他少喝。
——贾平凹《念蒙万夫老师》
一审:陈雅菲
二审:彭艳
三审:余璐姣